欢迎光临浙江地方网!

今天是 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关注社会热点

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地理素养】火山湖的形成过程(附典例训练),盐碱地及其治理

火山喷发后,喷火口内,因大量浮石被喷出来和挥发性物质的散失,引起颈部塌陷形成漏斗状洼地,即火山口。后来,由于降雨、积雪融化或者地下水使火山口逐渐储存大量的水,从而形成火山湖。包括火山口湖、火口原湖和熔岩堰塞湖。火山湖多为淡水湖泊。






试题链接

位于太平洋西部的吕宋岛上的塔阿尔湖是一个由火山活动形成的湖泊,曾经是咸水湖,后来逐渐演变为淡水湖。湖内的火山岛、火山湖、火神岛与吕宋岛和塔阿尔湖形成了世界级数最多的“岛-湖”嵌套系统(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塔阿尔湖演变为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降水量大B.冰川融水补给丰富

C.蒸发量小D.地下水补给丰富

2.该“岛-湖”嵌套系统中岛湖形成的顺序依次是( )

A.火山岛-火山湖-火神岛-吕宋岛—塔阿尔湖

B.吕宋岛-塔阿尔湖-火山岛-火山湖-火神岛

C.吕宋岛-塔阿尔湖-火神岛-火山湖-火山岛

D.火神岛-火山湖-火山岛-塔阿尔湖-吕宋岛

【答案】1.A 2.B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吕宋岛上的塔阿尔湖属于菲律宾,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塔阿尔湖流域获得的雨水补给较多,湖水水位升高并不断溢出,湖水不断更新,盐度不断降低,导致塔阿尔湖由咸水湖演变为淡水湖,A正确;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吕宋岛位于热带地区,且海拔不是很高,没有冰川分布,B错误;位于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蒸发强,C错误;地下水补给量小,对湖水盐度的影响小,D错误。故选A。

2.根据材料“位于太平洋西部的吕宋岛上的塔阿尔湖是一个由火山活动形成的湖泊”可知,塔阿尔湖位于吕宋岛上,所以应先形成吕宋岛,然后经过火山活动形成塔阿尔湖;结合图示可知,火神岛形成于火山湖中,而火山湖位于火山岛中,火山岛又形成于塔阿尔湖中,据此可推测,塔阿尔湖形成后,岩浆再次喷发,在湖中形成火山岛,火山岛中心低洼处积水形成火山湖,后来又经过火山活动,在火山湖中形成火神岛。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洋流等因素,在近岸地区还受到河川径流影响。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地幔中的岩浆具有强烈上升趋势的位置,称为热点,岩浆沿地壳薄弱点上升并喷出地表形成热点火山。位于美国西部的黄石火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热点火山之一。黄石湖通过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黄石湖是

A.火山湖 B.内流湖

C.冰蚀湖 D.咸水湖

4.下列叙述正确的

A.黄石热点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B.黄石火山口地表岩石为花岗岩

C.黄石河属于内流河

D.黄石热点的上升岩浆来自软流层

【答案】3.A 4.D

【解析】3.读图可知,黄石湖是在火山口附近形成的湖泊,不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湖泊;黄石湖通过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则说明黄石湖是外流湖,属于淡水湖,不是咸水湖。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图中黄石热点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故A错误。黄石火山口地表岩石是属于喷出型的岩浆岩,多为玄武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故B错误。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属于外流河,故C错误。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故D正确。故选D。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点是岩石圈板块之下提供炽热岩浆的固定源地,火山喷发是热点在地表的重要表现。美国西部的黄石国家公园位于北美大陆下面的热点上方,在过去的200万年间,黄石公园发生了由同一热点引发的三次大型火山喷发,如下面左图所示。下面右图示意在肖松尼湖和刘易斯湖位置发生的一次火山喷发,在这里只喷发了火山灰和火山碎屑,并未形成火山体,在那之后,经过地质变迁,最终形成两个火山湖。


(1)指出北美西部黄石公园三处火山年龄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2)说明右图所示湖泊的形成过程。

【答案】(1)越向东北,年龄越轻(越向西南,年龄越老)。三个火山由同一热点引发,美洲板块向西南移动,较早形成的火山随板块向西南移动。

(2)大量岩浆上升,导致地面隆起;火山灰、火山碎屑沿着两个湖泊所在位置的地下裂隙喷出;喷发结束后,地面下陷,形成洼地;洼地积水成湖。

【解析】(1)据图可知三处火山大致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分布,且形成时间上,西南方向的形成时间更早,东北方向的形成时间更晚。根据热点的定义:热点是岩石圈板块之下提供炽热岩浆的固定源地,热点是固定的,那么形成的火山位置发生改变只有可能是板块的移动导致火山的位置不同,据此可知,板块的移动方向为往西南方向移动。

(2)这类形成过程类题目相对较难,需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种情况下倒推可能难度系数会稍微小一些。湖泊——洼地积水而成——洼地是怎么形成的呢?——地表凹凸不平——最开始的平原如何变成凹凸不平?——岩浆的上升导致地面隆起——火山碎屑喷出——火山喷发停止,火山口堵塞积水成湖。顺着这个思路,然后正着梳理答案即可。

【点睛】常见的火山口湖往往形成于破火山口。由于火山的剧烈喷发,导致火山口下方深处的岩浆房被掏空,无法支撑上方山体的重力,造成以火山口为中心的部分火山锥体向下塌陷,造成巨大的环形破火山口。长白山,梅扎马火山都是典型的例子。接着由于雨水,山顶冰川的融化的雪水,汇集到了火山口中,就聚集成了山顶上的湖泊。这类湖泊非常有意思。如果火山处于休眠,或者死亡状态,湖水会非常清澈。可以直接做为饮用水使用。比如梅扎马火山,是周围城市重要的水源地。而如果火山体处于半休眠状态,湖底也就是火山口会释放出各种酸性气体。导致火山湖的湖水呈现强烈的酸性和不同颜色。如果气体以二氧化硫为主,和湖水结合形成硫酸,水体成蓝绿色,类似于绿松石的颜色。而如果以二氧化碳为主,则形成碳酸湖,水体呈现出灰白色。但这类火山湖也很有危险性。一旦火山喷发,上亿吨湖水混着灼热的火山湖被炸飞到天上,并倾泻而下,造成严重灾难。即使不喷发,酸性湖水年复一年的腐蚀着火山口的边缘,原本坚固的岩壁会变的脆弱不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坍塌,导致湖水外泄,形成山洪。后果也是极其致命的。

6.中国有句老话:水火不相容。而印度尼西亚的克里穆图火山湖却在上演一场水与火的魔术秀。克里穆图火山山顶有三个火山湖,这三片湖懒洋洋地躺着,湖水如同三块不同颜色的宝石,更神奇的是,这三片湖水的颜色总是不停地变化,从蓝色或绿色交成黑色或者红色,所以人们看到的每一眼都是独一无二的。


简要说明此处湖泊的形成过程,以及到该地游玩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湖泊的形成过程:火山喷发时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堆积形成环状洼地,后洼地积水形成湖泊;注意的问题:低纬度山区,光照强,注意戴墨镜等防晒用品防止晒伤;热带雨林气候,多对流天气,注意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以及暴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热带雨林地区,注意防蚊虫、毒蛇等动物的叮咬。

【解析】本克里穆图火山山顶三个火山湖是火山喷发后,喷火口内,因大量浮石被喷出来和挥发性物质的散失,引起颈部塌陷形成漏斗状洼地,即火山口。后来,由于降雨、积雪融化或者地下水使火山口逐渐储存大量的水,从而形成火山湖。

印度尼西亚位于低纬度山区,太阳高度角大,光照强,注意戴墨镜等防晒用品防止晒伤;印度尼西亚为热带雨林气候,多对流天气,天气多变,注意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地形起伏较大,暴雨易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注意防范;热带雨林地区,多蚊虫、毒蛇等,注意防蚊虫、毒蛇等动物的叮咬。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加拉瓜湖在数万年前曾是太平洋的一个海湾,受地壳运动的影响成为中美洲最大的湖泊。巨厚的玄武岩地层将湖泊与太平洋相隔,目前湖里仍然生长着成千上万尾鲨鱼、箭鱼和大海鏈等大型海鱼,是世界上唯一有海水鱼繁殖生息的淡水湖。


(1)说明尼加拉瓜湖的形成过程。

(2)尼加拉瓜湖是拥有海洋鱼类的淡水湖,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1)尼加拉瓜海湾位于板块边界处,地壳不稳定,多火山活动;火山喷出的熔岩不断增厚,板块挤压,地壳不断抬升,逐步将海湾与太平洋阻隔分离,形成湖泊。

(2)尼加拉瓜湖所在地区降水丰富,河流补给量大;湖水通过河流与大西洋相通,加快湖水更新速度,盐度逐渐降低,湖水淡化;该湖原为海湾,生活有大量海洋鱼,成为湖泊后,海洋鱼类慢慢适应淡水而繁衍至今。

【分析】本题以尼加拉瓜湖的形成与水文特征变化为情境,考查地质过程推理和陆地水体间相互关系等相关知识,以及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1)图文中的经纬度、火山图例和“巨厚的玄武岩地层”等信息都在提示学生,图示区域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地壳运动活跃,火山频发;火山喷出的熔岩不断增厚,熔岩流的淤塞冷凝增厚抬高,地壳不断抬升,逐步将海湾与太平洋阻隔分离,形成湖泊。

(2)由题可知,尼加拉瓜湖是由海湾演变而来的,所以最初的湖水应为咸水,且有大型海鱼生存;但由于当地气候湿润,降水量大,既有河流汇入湖泊,湖水又能通过河流与海洋相通,加快湖水更新速度,盐度逐渐降低,所以湖水逐渐被稀释成为淡水湖,海鱼也逐渐适应了淡水环境的生存。

【点睛】海迹湖是指湖泊原本为海洋的一部分,最终因为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岩浆冷却淤塞或泥沙淤积等作用,而最终和海洋分离而形成的湖泊,又称海成湖。比如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就是属于海迹湖,曾经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与现在的黑海、地中海是连成一个整体的,后来由于板块运动、大陆漂移,使得里海从海洋分离出来,成为湖泊。另外,我国杭州著名的西湖,曾经也是海洋的一部分,后来由于泥沙的淤积,最终于海洋分离,后逐步演化为淡水湖泊。

盐碱地及其分布

盐碱地是指土壤(表层)里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的土地。


我国盐碱土分布极为广泛,类型也是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东部滨海盐碱地、黄淮海平原的盐渍土、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地、半荒漠内陆盐土、青海新疆极端干旱的漠境盐土等。

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在不包括滨海滩涂的前提下,我国盐渍土面积为3487万公顷,约为5亿亩,可开发利用的面积达2亿亩。



盐碱地形成原因分析

盐碱地的成因“其实就是三个字:高、大、有。”

“高”是指地下水位高,较高的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位的上升,在土壤中聚集;

“大”是指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大,促进地下水中的盐分向上运动和累积;

“有”是指有盐分积聚,致使土壤含盐量增加,最终达到一定浓度,形成盐碱地。


“盐碱地的形成,是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条件(气温与降水)——降水少、蒸发强,易导致盐碱化

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

在东北、华北的半湿润地区,在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的季节,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

②地下水——地下水位的高低、含盐量大小

地下水位高,含盐量大,易形成土壤盐碱化;反之,不易土壤盐碱化

③地形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易导致盐碱化

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进而影响盐分的移动和积聚。地势高的地区,水往低处流,水中的盐分随地下水及地表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


④河流和海水的影响

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升高,易形成盐碱地;

沿海地区,因受海水影响,地下水位高且含盐量大,易形成滨海盐碱地;

沿海地区,台风引发的风暴潮致使海水入侵淹没陆地,水分蒸发后,导致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盐碱地。

2.人为因素

①灌溉不当

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致使地下水位上升而积盐,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②沿海地区过渡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下水,使地下水盐度升高


敦煌南泉湿地的盐碱现象

敦煌地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溶解在水中的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后,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地下水上升聚集在土壤表层,土壤中的盐分增大,自然返盐。南泉湿地是敦煌最大的湿地,在春季呈现出白色的盐花。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盐碱地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等地,盐碱地面积高达几千万亩,土壤表面结着厚硬的盐碱壳,重度盐碱地面积之大,世界罕见,治理难度极大。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盐碱地,从航拍图中可以看出,上面只有点状生长的稀疏植物而已。

水盐运动规律



盐碱对植物的危害

①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②不利于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土壤板结致使作物根部缺氧,导致根系活力下降;坚硬的土壤也阻碍根系生长

③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土壤中盐分提高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导致水分从根细胞外渗,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伤害植物组织


盐碱地治理和改良

盐碱地形成的根本原因(主要矛盾)是水盐运动,所以治理盐碱地的核心是治水,关键是使表层土壤脱盐(排水排盐、抑制蒸发返盐、防止地下水位上升、淋盐或洗盐)

可以采用工程、生物、和农业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调节和控制土壤中的水盐运动。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最后种植作物。

具体措施如下:

1.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使土壤盐分溶解,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盐碱排到深层土壤中或侧渗入排水沟加

以排除,使表层土壤脱盐。

2.井排井灌(排水排盐)——通过竖井抽取咸水,补充淡水。实现咸水淡化、土壤脱盐。


从机井抽取地下水用于灌溉,既可满足作物需水,又能淋洗土壤盐分和降低地下水位,起了竖井排水的作用。机井抽水时,井的周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一个以井为中心的降落漏斗,特别是在群井抽水情况下,降低地下水的效果更为显著。随着地下水位降低,地面蒸发减少,可防止或减缓地表积盐的强度。

3.农田覆盖,抑制蒸发返盐——选择适当覆盖物(光解地膜、作物秸秆等)覆盖地表,抑制蒸发返盐。

4.适时耙地,抑制蒸发返盐——耙地可疏松土壤,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抑制蒸发返盐。

5.科学灌溉(禁止大水漫灌),有灌有排;采用喷灌、滴灌——合理灌溉,防止地下水位上升。

6.深耕深翻(深耕翻土)——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是表层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扣到下层,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使表层土壤脱盐;而且,翻耕能疏松土壤,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抑制蒸发返盐。

(思考:盐碱地翻耕的时间最好是春季和秋季?因为春、秋是返盐较重的季节,表层土壤盐分高,深层土壤盐分低;秋季耕翻也有利于杀死病虫卵,清除杂草,深埋根茬,加强有机质分解和迟效养分的释放)


7.种植吸收盐分的植物——植物将土壤中盐分吸收到植物体中,使土壤脱盐;削弱光照,抑制蒸发返盐。

8.鱼塘--台田模式,降低地下水位——低洼地区挖泥成塘、堆泥成田,通过提高台田高度降低地下水位,可抑制蒸发返盐;又利于雨季时台田雨水下渗淋盐,使土壤脱盐。

9.增施有机肥——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腐殖质可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使孔度增加,提高土壤疏松度,增强透水性,利于盐分淋洗和抑制返盐;腐殖质可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腐殖酸钠还能刺激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盐能力。

10.合理施用化肥(中性和酸性肥料)——化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的耐盐力;化肥可改变土壤组成,抑制盐类对植物的不良影响


做题巩固: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泾水多泥沙,含丰富有机质郑国渠是秦朝修建的水利工程,西起泾水谷口,东到洛水,共三百余里,途中经过数条由北向南汇入渭河的河流。渠道以南原先分布着大面积的湖泊沼泽,虽有零星陆地,但土壤盐碱化严重,难以种植。郑国渠建成后引水漫灌南部广大地区,形成了大片农田。西汉时开凿的六辅渠(开六条小渠以辅助郑国渠)与郑国渠组成庞大的灌溉系统,将渭河以北的数万顷土地改造为旱涝保收的良田。下图示意郑国渠和六辅渠的位置和分布。


(1)分析郑国渠修建之前图中阴影区域多湖泊沼泽和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原因。

(2)分析郑国渠建成后引水漫灌南部广大地区形成大片农田的原因。

(3)分别分析郑国渠和六辅渠在工程设计上的优点。

2.(16分)

(1)地势相对低洼,排水不畅;夏季多暴雨,河流流量大;由北向南注入渭河的支流和坡面径流在此汇集。

多湖泊沼泽,地下水位高;春季和初夏气温高,风力强,蒸发强烈,随土壤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集聚。

(2)引含沙量大的河水漫灌南部广大的地势低洼地区,泥沙淤积,抬高地面,使湖泊沼泽变为耕地;大水漫灌起到淋盐作用(冲压盐碱),降低土壤表层含盐量,改良盐碱地。

(3)郑国渠:大致沿等高线修建,地形较平坦,工程量较小;利用西高东低的地势向东自流;地势北高南低,干渠布置在地势较高处,沿途接纳(截断)其他河流补充水源,扩大淤灌面积。

六辅渠:借助北高南低的地势向南自流,增加灌溉面积;农田排水顺地势流入渭河,避免农田积水和减轻土壤盐碱化。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量资源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提供的热量多少、一般把气温高于0℃的部分,如无霜期、≥10℃的积温“热量”,看作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而把低于0℃的部分,如霜期等“冷量”,看作农业生产的限制条件,甚至作为灾害。

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由于地下水盐度高,缺乏淡水资源,盐碱地广布。海兴县根据盐度与结(融)冰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进行咸淡分离,成功改造了盐碱地,他们利用“冷量”资源的经验是:在每年10月平整高低不平的土地,1月份气温低于--5℃后,开始使用海水灌溉农田,使农田中海水深达20--25厘米,而后海水结冰厚度达20~25厘米,3月份开春冰层完全融化下渗后,及时全田覆盖农用薄膜,然后种植作物。(冰的密度小于水)


(1)描述盐度与结(融)冰的关系。

(2)分析海兴县农田上覆冰层盐度垂直分布的特点.

(3)海兴县利用“冷量”资源,海水灌溉农田成功“脱盐”,阐释其原理。

(4)说明海兴县开春后全田覆盖薄膜的作用。

答案:

(1)海水冰点随着盐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水在结冰时,含盐分相对较低的海水先结冰,盐分高的后结冰;海水在融冰时,含盐较高海冰先融化,盐度较低海冰后融化。

(2)海水在结冰时,首先把其中的盐分析出,由于冰密度较海水低,冰漂浮在海水的上方,而剩下的海水盐度越来越高。由于气温在-5℃时,远低于海水冰点,因而海水继续结冰,下面海水盐度进一步升高,直到最后全部结冰为止。所以,冰层盐度分布自上而下逐渐升高。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根据冰(融)点和盐度、温度规律,含盐高的冰首先融化,基本不含盐分的淡水冰最后融化,这样,最后融化的淡水通过下渗,把土壤中的盐分带至深层,从而使表层土壤盐分大大减少或者脱盐,适合农作物生长。

(4)减少蒸发,保持地下水稳定,避免土壤下层盐分上升到表面

4.(23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滩涂一般指沿海滩涂,是沿海平均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潮浸地带。围垦是指在滩涂将涨落潮位差大的地段筑堤拦海,防止潮汐浸渍并将堤内海水排出,造成土地,用于农业生产的工程。围垦后的滩涂都是盐碱地,改造成耕地,需要大量的淡水经过多年冲洗才可用于种植。研究发现,围堰合拢10年后,堤外新淤面积相当于原来的围垦面积。广东滩涂主要分布在港口众多的南部沿海地区和岛屿,下图为‚广东地形图‛。


材料二 1986年广东湛江果农陈日胜偶然在虎头坡海滩上发现一株奇异稻种。经过多年试种,稻子可以迎着海潮生长,这就是‚海水稻‛——依靠海水的养料就可生长,但单产较低。长势最旺的海水稻株高超过1.7米,涨了大潮,‚海水稻‛仅露出几丛叶尖;退潮后,稻子依然生机一片。虎头坡海边盐碱田经过5年的海水稻种植,已能种植花生和普通水稻。研究表明,海水稻基因独特,海水稻可能是进化早期的一个水稻变种。

(1)指出广东省沿海地区地势特点,并分析其多为盐碱地的原因。(8分)

(2)说明围垦(大面积种植海水稻)给沿海地理环境带来哪些不利影响7

(3)推测“海水稻”的独特习性并评价发展“海水稻”生产的积极意义。(9分)

答案:

(1)地势低平,(西)北高(东)南低(2分)

距海近,易受海水影响,地下水含盐量高(2分);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地下水埋藏浅(水位高)(2分);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2分)。

(2)破坏滩涂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2分);海域自净能力下降(2分);造成泥沙淤积,影响港口功能(2分)。

(3)抗盐碱(1分),抗涝(1分),不需施肥、锄草(或无病虫害)(1分)

改造盐碱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2分);增加粮食产量(2分);作为水稻基因库,提供优良基因(2分);节约淡水资源。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浙江地方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推荐阅读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5 by 浙江地方网 zj.xwxz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网站所有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